欢迎浏览育中华文学会网站!
Follow our Twitter

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朱自清散文经典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在北大学习时参与“五四运动”,曾参与发起“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蒋反美斗争,拒领美国救济粮,死于贫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诗歌集《雪朝》和《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文笔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之先河。

(一)《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
       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散文的经典名篇。《背影》写于1925年,发表于是年《文学》第200期。作品记叙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文章流露了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至情,表现出小资产者在旧世界一生颠簸挣扎的可悲命运。
         在艺术上,文章全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的词藻,不用浓重的色彩,以简练素淡的文字,作自然恳切的叙述,使全文充满感情色彩,刻画背影极为成功。
         文章仅一千余字,但父子之情却写得真挚、慎密、深沉,曲折动人。《背影》发表后,几乎轰动了整个社会,尤其在中下层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共鸣。文章不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其创作风格对以表现亲情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影响很大,遂使该文成为传世名篇。       




(二)《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
       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
       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
       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1927年,发表于是年《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抒写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有所不满,有所不为,但又囿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那种矛盾复杂心理所产生出来的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情趣。
           在艺术上,体现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精确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觉,通过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鲜明形象,巧妙的比喻、联想,融入自己的感情色彩,便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意境、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几乎全用口语,清新、朴素而又精到,到29年代就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总之,朱自清散文以委婉深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炉火纯青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三)《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匆匆》写于19223月。其时,“五四运动”已转入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他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惆怅,但又不愿虚度年华。《匆匆》抒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心境。
          在文中,作者先用“燕子”、“杨柳”、“桃花”等一系列物象作比衬,反复咏叹,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限留恋、伤感。接着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充分展开想象,借“洗手”、“吃饭”、“默想”、“睡觉”等人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情景,将抽象的时间物化为一个个形象的具体画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最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反问,表达了自己不甘虚度年华的心情,使文章在美的意境层面上,上升到理性哲思的高度,发人深省。文章以不足千字的短小篇幅,用绵密细腻的笔调,将飘渺的时间刻画得真切传神,隽永深邃,显示了作者超人的生活洞察力和深湛的文字功力。

~~杨靖耀老师
育华 2010

0 comments:

好书推荐
《倾听》
非卖品
《食话食说》
售价:RM12
《HOLD住青春》
售价:RM12
《我的歌声里》
售价:RM15

如有任何意见,请电邮至 yuhuacs@gmail.com

育中华文学会

Copyright © 2014-2016 加影育华国民型中学华文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