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创作于1924年,其时距1911年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已经13年,而距提倡“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已有5年。但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似乎都只是发生在城里的事,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来说,“革命”好像离他们很远,或者说他们被“革命”遗忘了。人们恪守的仍然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礼教,尤其是广大妇女,她们更是深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先前的《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阵营分化,遍寻战友而不得;鲁迅重又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精神犹疑和思想痛苦,迫使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作生命的体验;在他的内心世界个人化、主体化、精神化倾向日渐增强,从而形成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苦闷期。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她们的精神。”如何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把他们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成了当时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使命,鲁迅先生正是肩负民族思想解放、引领文坛、带头呐喊的第一人。
《祝福》进一步延续了《呐喊》中的旧主题,保持了鲁迅对旧文化的一贯的猛烈的批判。在揭露封建主义和农民问题上,比《呐喊》时期有了新的角度和深度。
《祝福》 - 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其时距1911年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已经13年,而距提倡“民主、科学”的五四运动已有5年。但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五·四”运动,似乎都只是发生在城里的事,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来说,“革命”好像离他们很远,或者说他们被“革命”遗忘了。人们恪守的仍然是封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礼教,尤其是广大妇女,她们更是深受着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双重压迫。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先前的《新青年》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阵营分化,遍寻战友而不得;鲁迅重又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精神犹疑和思想痛苦,迫使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作生命的体验;在他的内心世界个人化、主体化、精神化倾向日渐增强,从而形成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苦闷期。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她们的精神。”如何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把他们从旧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成了当时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使命,鲁迅先生正是肩负民族思想解放、引领文坛、带头呐喊的第一人。
《祝福》进一步延续了《呐喊》中的旧主题,保持了鲁迅对旧文化的一贯的猛烈的批判。在揭露封建主义和农民问题上,比《呐喊》时期有了新的角度和深度。
0 comments:
发表评论